
【图】西安易俗社最有名的看家剧目秦腔传统剧《三滴血》处境堪忧(中国秦腔网 长安小生 摄影)
秦腔,是我们西北人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结晶,他反应了西北地区人的憨厚老实、粗旷豪放即“争、冷、硬 、噌”。在过去的80年代、90年代,在我们没有喊出“振兴秦腔”的口号之前,秦腔就很火,那时候每个县区至少有一个秦腔剧团,乡镇和大一点的村落也都各自有业余剧团,这些业余剧团也是营业性的,农忙了干农活,农闲了拉出去演出,挣点生活补贴。而到今天反之我们越振兴,反而越“不兴”,这叫我们这些喜欢秦腔的很是想不通。造成这种情况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哪,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三秦儿女的深思:
我觉得要守住秦腔的底线,秦腔是一门大众艺术,实在民间逐步茁壮成长起来的文化艺术。在我们保护、发展、振兴秦腔的过程,一定要守住这个底线,不能把秦腔艺术,搞成商品艺术。渭南市秦剧团前些年和其他剧团一样,面临着经营不下去的情景,甚至,已经有剧团的部分骨干离团,或投靠其他演出团体,或该行谋生。正因为当时的团里领导和文化部门正确定位守住了这一底线,才有了今天的“1元剧场”,才使其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以激起了原来离团的演员返回剧团的念头。这一探索,为我们秦腔其他团体和秦腔发展走出了新路子。而作为西安百年剧社的易俗社——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剧社之一,在11年的时候,对剧场重新装修以后,据有关报道,门票价格:普座380元/位,卡座3000元/间,豪华包间8000元/间。面对舆论的一片哗然,该剧场负责人表示:“我们就是要让秦腔回归高端消费市场,让人们真正认知秦腔的价值,让观众有种身份感。”而目前秦腔的最大观众群体还是农民和普通市民,西安易俗社剧场把目标人群定位为“40岁以上的成功人士”不是很明智。接不住地气就聚不起人气,失去了最广大的消费群体。植根民间、源于大众的草根艺术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毫无疑问,靠公款买单,即使嚷嚷再欢,人们也有理由认定这不过是“虚假繁荣”。古老的秦腔艺术正在复兴发展的道路上徘徊,我们必须准确定位,坚持守住大众艺术这一底线,才是秦腔发展振兴的路子。
少搞运动,少开会;多排练、多恢复、多演出,就能振兴秦腔。目前,到处在开研讨会、搞运动、办研究生班,试想想,我们现在有了研究生、有了本科生,秦腔到底发展了么?应该还是多静下心来,多排练,多到基层去演出。记得下时候,村里夏天举办纳凉晚会,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请了刚从甘肃省秦剧团调回的孙存碟,当时他演了三个戏,一个是屠夫状元、一个是拾黄金,还有一个是顶灯,其中顶灯是最见功夫的,其他两个也不错,他的诙谐的语言、风趣的表演,再加上贴近生活的题材,不断地引起群众雷鸣般的掌声。到演出结束以后,都上了车要走了,围观的群众在喊“孙存碟,下来,孙存碟,下来”当时一块去演出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瑞芳就说了一句“这人咋中了你的啥邪了”,么办法,他叫司机打开门,站在车门口说了一段快板,群众才让开道路,让车走了。这样的例子很多,这就说明了,只要演员认认真真给群众演戏,群众就会拥护他、尊敬他,只要演员认认真真演秦腔,我们秦腔就会振兴。这是用开研讨会、挂横幅、喊口号所换不来的。
我们更不能再玩“猴子搬苞谷”的游戏了。想一想,我们这几年都在喊创新,当然,也出了不少新本子,得了不少大奖,也成就了一大批演员。但是我们秦腔有这么长的历史,有这么多的传统剧目,据可靠保守统计,秦腔剧目有万余本,而现存的,有文字剧本的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也就不超过七千本戏,而现在被搬上舞台的也就千余本吧!这些数字的对比,说明“玩熊搬苞谷”游戏,再不能进行了。我们在创新剧目的同时,要恢复优秀的传统剧目,使之重新走上舞台,比如说“《太湖城》、《卖华山》、《斩颜良》、《反五关》、《过巴州》、《天水关》、《水淹泗州》、《打登州》等等,秦腔《出无关》,是秦腔优秀的传统历史剧目,而现在在陕西找不到一两个演此剧目出色的关羽演员了,这是一件令人可悲的事情。作为国粹的京剧,近几年恢复了不少”音配象“剧目,这一点就很好,而我们秦腔据我所知就只有一部由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陈仁义、王玉琴两位老艺人演出的《四郎探母》做了音配象恢复,这是要领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