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登陆,结交好友,轻松玩转秦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2012年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演出汉调二黄《三怕妻》(中国秦腔网刘彭涛 摄)
【图】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演出汉调二黄《三怕妻》【 更多剧照>>】
(中国秦腔网刘彭涛2012年摄于安康)
2012年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演出汉调二黄《三怕妻》(中国秦腔网刘彭涛 摄)
【图】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演出汉调二黄《三怕妻》【 更多剧照>>】
(中国秦腔网刘彭涛2012年摄于安康)
2012西安易俗社百年庆典安康老艺人龚尚武演唱汉调二黄《辕门斩子》选段
【图】西安易俗社百年庆典安康老艺人龚尚武演唱汉调二黄《辕门斩子》选段 (中国秦腔网刘彭涛2012年摄于西安)
作为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二黄曾经一家独大,主盟过商洛戏剧舞台一二百年。它曾经是商洛地区广大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戏曲剧种。明末清初,它沿着汉水而上渐次传入商洛山中之后,经过本土历史上百余家民间戏曲班社和不计其数的二黄艺人们的传承、改造、创新和发展、提高,最终形成了与汉中、安康为代表的“汉江派”艺术风格迥然不同的“雒镇派”。这是汉调二黄在中国北方流播历程中,开放出的一枝映像独秀的奇葩!
可是,当今在我们这片曾经风行过二黄戏,以繁管急弦、慷慨悲歌唱得场下观众耳热心酸的热土上,二黄戏竟然逐渐失哑,走向了没落。建国初我们特意保留下来的一家专业剧团,已经很久没有再奏响二黄那动听悦耳的曲调了。二黄戏如今前后判然两途、云天泥地的窘境,可能是历史上那些为商洛二黄发展呕心沥血奋发图强的前辈先贤们根本预料不到的结果吧?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文艺政策调整的方向问题,也有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冲击和虐杀,更有当今文化艺术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呈现多元化态势,从而引发广大戏曲观众欣赏趣味的转移。受众群体的疏离,倒逼压缩了二黄表演团体发展空间的严峻形势问题。
本文意在从回顾和重现的角度,巡视一二百年来二黄戏在我们这片地方传承、流传、发展和提高的全部历程,述说它前世今生的同时,浅析它兴衰荣枯的形成原因,以增强商洛文化记忆的历史厚重感,亦不辜负在过往的几百年里,二黄戏如影随行陪伴着我们业已作古的十数代前辈先人们,以及今天仍然健在着的父老乡亲们,一块在悠悠逝去的岁月里曲尽人情、戏推物理、借虚指实、高台教化时节,所付出的满腔热忱和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艺!至于二黄戏今后的出路何在,是任其自生自灭,归于涅槃,还是佑其复兴,走向重新振兴之路,那都将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谋划之事。身为退休金领取者的在下,只有讨论和建言的义务。后文虽也浅略提及,只是仅供参考而已。
二黄戏曾主盟过商洛剧坛二黄戏传入商洛的时间,当在明末清初之季。
成书于1992年的《陕西戏剧志。陕西戏曲剧种志》即载有: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所率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商洛山中时,军中就带有二黄戏班,随军自娱自乐。而我们地方有确凿文字依据的历史记载,则见于清道光五年(1825)六月,此时正在今丹凤县武关镇关帝庙戏楼演出二黄戏的商州“双盛班”的艺人,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后,一时兴高意起,信手在戏楼粉壁上随便留下了16个字的墨笔涂鸦:“道光五年商州双盛班六月在此一乐也。”艺人们不经意间的举手之劳,却为后代的我们留下了一段可以稽察过往而且弥足珍贵的信史!尽管这一记载未必就是极为精确的二黄传入商洛的肇启时间,但从那时算起,距今也已逾过189年的漫长岁月矣,说明二黄戏在我们这块地方差不多已经传播流行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了。而作为陕西主流剧种的秦腔传入商洛的时间则相对较晚,最早的历史记录只能追溯至同治十三年(1874)洛南陈林开办的“乱弹”戏班,显然它比二黄戏迟入本土50余年。
清代中叶以降,延至整个民国,乃是二黄戏风靡商洛,班社林立、名角迭出、蔚成风气的黄金时期,影响所及,甘陕驰名。其时,商洛戏曲舞台上,虽然先后也有花鼓、道情、秦腔、曲子和商南华灯,以及外来的越调、豫剧等民间戏班的活动,但是,“商洛梨园三十六,急是西皮缓二黄。曲中反调最凄凉,与君细细辨人生”的兴隆景象业已应运生成。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商洛二黄著名艺人赵清平(镇安人,生行)、吴宝卿(山阳人,旦行)二人在陕甘两省已名声大噪。此一期间戏剧界的“花雅之争”已有分晓,雅部的昆剧明显落败,被讥为花部的二黄、秦腔却声誉鹊起,一路走红。在此档儿,赵、吴二人应邀入京献艺,阅历3年之久。赵清平的《失》《空》《斩》,吴宝卿的《五家坡》《桑园会》,一经演出,立即名动京城,一时观者如堵,而使原来在京演出的昆曲班社几乎无人过问。声名传入宫廷,即被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召入宫内演出。赵、吴二人的精彩演艺,适时填补了慈禧对业已走入式微境地的昆曲的依恋和不舍情感,聆听到了昆曲而外的皮黄声腔,颇觉意外和新鲜,当即决定将赵吴所率戏班钦定为内廷供奉,并赐给二人入宫演出金牌,临场奖赏颇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赵、吴二人拒绝为入侵列强和亲洋派人物献媚演出,愤然离京回陕。辛亥革命后,二人应陕督张凤翙和国民军师长张云山之邀,进入二张创办的二黄戏班“鸣盛学社”,被聘为练习,为省会西安剧坛培养出了山鸣岐、刘鸣祥、张鸣峰、李鸣鹤、张鸣顺等一批在业界享有一定名声的二黄艺人。1920年赵清平下肢瘫痪,离开舞台,但每逢活跃在镇安县的二黄班社“五福班”“安乐班”到他的家乡云镇演出时,他都要请人背上舞台,唱一二折《捉放曹》《斩马稷》《桑园会》等戏的唱段。1950年秋已进身为陕西省副省长的张凤翙先生,还亲自安排他入住西安陆军医院治病,企盼他早日痊愈,重登舞台。闻名全国的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闻知他住院医疗的讯息后,专程由上海飞抵西安,去医院看望了他,离去时曾赠他治疗费300万元(旧币)。是年12月,应西安观众要求,陕西省文化局专门在西安南院门剧场为他安排了一次专场演出,他带病出演《斩李广》一剧。演出前海报刚一贴出,戏票便被抢购一空。当他抖颤着双腿迈出马门之时,全场观众群体站立,向他致以雷动般的掌声。此次登台,是赵清平60余年从艺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告别演出。吴宝卿结束在“鸣盛学社”的教习生涯之后,曾在西安创办“日红班”“洪卿班”。他7岁入山阳武大脚领办的“三圣班”学艺,入班月余,即能登台演出,年余天气在地方便小有名气。9年之后,艺业竞进,遂名声大噪。他工旦行,扮相俊丽,嗓音甜润,表演俏妙,广为戏迷赞赏。他尤擅跷功,表演艺技深为观众叹服,曾率班出演13省,名动陕甘宁,人有“陕西二黄戏王”之誉。民国十六年(1927),剧评家何如悟曾在《名伶吴宝卿并序》一文中,写到“他的艺术如一袭天衣,无缝可寻;如一方宝玉,无瑕可指。所以能勾魂摄魄,能令人膛目结舌……”1950年,他以67岁的高龄退出舞台,离开西安返回故乡山阳县九湾镇,7年之后辞世。赵、吴二人在二黄剧坛取得的卓越成就,可以看作是商洛二黄黄金鼎盛时代的最高演艺水平和“雒镇派”的代表人物。
于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戏曲谣谚中,我们也能认识到二黄在商洛广大戏剧观众中的身价、地位和民望之崇高。民间谣谚如此说道:“一清二黄三越调,花鼓曲子不用靠,桄桄子跟着凑热闹。”内中所提的“清”,即“清唱”,俗称“唱坐台”,属旧时在街头巷尾以卖艺为生的草台戏班不化妆、不挂衣的一种演唱形式。通常是由一人独唱戏曲片段,也有数人唱整出戏的。这种戏班的艺人一般可唱几种腔调,包揽各种角色,因此上民间也称这种戏班为“风搅雪班子”。虽然其演技并不怎么高明,但支应场面随和自然,出场费也低廉,便于打发,因而深受山区群众的接受和喜爱。当然它不能与惯常以连唱本戏闻名的二黄班社等量齐观,因为二者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竞技对手。将清唱排在二黄戏前面的原因,纯粹是出于文字排列上的需要,坏事可能就坏在二黄自己名称前置的“二”字上。越调,又叫“四股弦”,清代由湖北、河南传入商南,流行于该县丹江南岸。曲子,指咸丰同治年间由渭南“二华”传来的眉户戏(当初写作“迷糊”),但商洛的曲子戏与关中的眉户虽是一脉,所用曲牌也大体类同,而其声腔、曲调各异,如记之以谱,其迥异自见。花鼓,当年多由散居乡间的半农半艺者以自乐班的形式演唱,农忙投入生产,农闲搭班演唱,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秋神报赛等,方是花鼓戏演出的盛季。但因其剧目封建迷信、低级淫秽的色彩太过浓厚,故不得登上大雅之堂演出。“桄桄子”,是南路秦腔的旧时名称,也有叫作“乱弹”或“梆子戏”的。虽然“皮黄(京)剧中之西皮始于秦腔,二黄变自汉调,盖视其腔调之化自秦腔、汉调也”(徐慕云《中国戏剧史》语),看来秦腔和二黄之间的传承关系是明确的,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秦腔在商洛的影响远不及二黄。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它传入商洛的时间较晚,助其推广的演出班社过少。除过上述同治年间洛南陈林的“乱弹”两班以外,到光(绪)宣(统)时,也只发展有罗才、孙升的两班,主要演出地域仍局限在洛南一隅。辛亥革命之后秦腔才逐渐在商洛各地普及。民国五年(1916)商县始有东街刘雨顺开办的“长顺班”,民国六年(1917)洛南陈林在县城药王庙开办“茂盛班”。第二,因为陕西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语音方言的差异,欣赏趣味的文野,使秦腔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4种不同的艺术流派。流行于同州(今大荔)地方的称“同州梆子”,流行于西安的称“西安乱弹”,流行于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域的称“汉调桄桄”。在声腔走向统一成熟的道路上,秦腔尚需要汰除原来混杂在其自身中的说唱体的杂腔杂调和曲牌体的艺术风格,不断走向为陕西本土戏曲观众所欢迎的、通俗化的对偶句式板腔变化体的曲式结构。所以,其时在省会西安虽然乱弹戏班也有不少,但与二黄相较观众的认同度仍然相形见绌。当时主演秦腔的“鹿鹤班”“双翠班”“花庆班”等,虽然也曾名噪一时,但终究名角无多,观众不广,经营亦不甚景气。可见二黄戏其时在商洛传播势头呈现出的一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景象,机遇正宜,乃天时地利使然也。(商洛日报:姚怀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