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南2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魏蜀交兵的古战场之一,因蜀相诸葛亮巨星陨落此地而蜚声海内外。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县)人,27岁时出佐刘备取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在他任蜀汉丞相期间,严明法度,整饬蜀政,志复中原,屡次率大军出祁山北伐曹魏。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诸葛亮率蜀军从褒斜道出斜谷关,屯兵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峙百余日,终因劳累过度,病卒军中,时年54岁。中国历史上堪称智慧之星的一代将相师表,名垂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 ![]() ![]() ![]() ![]() ![]() ![]() ![]() 五丈原,原高40余丈,三面凌空,三面环水,东濒斜水(石头河),西临麦李河,北俯渭水,南依秦岭棋盘山,扼褒斜道北口,地势险要,据关陇大道南缘,山原相映,水绕将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以“高、平、旷、远、险”而闻名,五丈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方,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硝烟早已飘散,千百年来,它历经沧桑岁月,承载着诸葛亮的大名,任历史长河不断洗刷,诸葛亮与五丈原,人以地而传奇,地因人而著称,人地相映,永留史册。 ![]() ![]() ![]() ![]() ![]() ![]() ![]() ![]() 五丈原,汉以前的文献资料中无以考释,其名最早见于诸葛亮的《与步骘书》:“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诸葛亮在给东吴将领步骘的书信中,首次提到五丈原之名。 原名何以“五丈原”命之,目前有五种说法: 其一,民间传说,此原原名陂陀坡,秦朝时秦二世胡亥秋初西巡,在此见旋风刮起五丈尘柱奇观,挥毫写下了“五丈秋风原”而得名。 其二,五丈原高一百二十余米,恰好相当于汉代的五十丈,五十丈读起来不顺口,古人简称为五丈原。 其三,五丈原为一葫芦形台塬,中部最窄处,其宽度约为五丈左右,故称五丈原。 其四,五丈原北原头最窄宽约五丈,故当地人称之为五丈原。 ![]() ![]() ![]() ![]() 综上所述,五丈原一名的由来,第五种说法比较可信(五丈原一名汉以前就有之),五丈原并非以高度五十丈而简称之,亦并非是以最窄处五丈而曰之,而是以五丈原的地形特征命名,抓住了五丈原地形的要害特征,五丈原地名的千之谜,今得之而化解。 ![]() ![]() ![]() 五丈原为何名为“五丈”,后其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二说秦二世西巡至此时,原头曾刮起五丈尘柱大风;三说原高五十余丈,原称五十丈原,口口相传,简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主要胜迹是诸葛庙(武侯祠),庙内有匾额、题词、碑记、碑刻、壁画、塑像等。庙外有遗迹如“豁落城”、“诸葛锅”、“棋盘山”、“诸葛泉”、“诸葛田”、“盘盘道”、“魏延城”、“古葫芦峪遗址”石碑等。 秦腔《葫芦峪》剧情介绍:《葫芦峪》又名《火烧葫芦峪》、《六出祁山》、《上方谷》、《脂粉计》,秦腔传统戏。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败,不敢出战,诸葛亮乃于上方谷中设柴草硫磺引线,命魏延诱敌。司马懿父子欲劫粮草,误入谷中,魏延即发动火攻,堵住谷了口,将司马父子困于谷中。正当危急之际,忽天降大雨,浇灭柴火,司马父子死里逃生。亮又使人送胭粉钗裙令其穿戴,以激辱之。司马将计就计,着女装前来蜀营拜台,以气诸葛亮。此戏为须生、花脸唱做工戏。其中《司马拜台》作为折戏单独演出。 ![]() ![]() ![]() ![]() ![]() 此戏唱红了薛志秀、焦晓春、周晓莉等好几代的秦腔艺人,是秦腔剧目中的经典之作。 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有山人在茅庵苦苦修炼’、、、唱出了老先生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辛劳奔波的一生感慨、、、 ![]() 为江山我也曾南征北战,为江山气死了周瑜少年。 为江山把黄盖两腿打烂,为江山我也曾六出祁山。 为江山我也曾西城弄险,为江山把亮的心血劳干。 土台回亮得下失血染患,大料想我的命难以保全。 行来在中军帐用目观看,见童子身穿青站立两边。 桃木弓柳木剑摆在桌面,宝帐里我摆下命灯七盏。 ![]() 诸孔明跪宝帐祷告苍天、、、 |
手机版|站点统计| ( ICP12003179 )
GMT+8, 2022-5-30 23:20 , Processed in 0.04267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